隨著互聯網與各行各業尤其是大型的和機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IT治理已經成為這些企業和機構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培課堂《信息化審計與治理管控最佳實踐》專家張老師指出,IT治理模型包括CoBIT、ITIL、ISO/IEC 17799和PRINCE2。在具體的IT治理工作中,如何合理地應用這些模型,它們之間存在哪些差異?張老師作為行業專家在這里進行了詳細介紹。
CoBIT VS ITIL
CoBIT基于己有的許多架構,如SEI(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對軟件企業成熟度5級的劃分,以及IS09000等標準,CoBIT在總結這些標準的基礎上重點關注企業需要什么,而不是企業需要如何做。它不包括具體的實施指南和實施步驟,它是一個控制架構(Control Framework),而非具體過程架構(Process Framework)。CoBIT從戰略、戰術、運營層面給出了對IT的評測、量度和審計方法,它的目標聽眾是信息系統審計人員、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以及高級IT管理人員,如CIO。
盡管兩個標準有著許多的不同之處,但CoBIT和ITIL卻有著非常一致的指導原則。信息系統審計人員通常綜合使用CoBIT和ITIL的自評估方法,去評估企業IT服務管理環境。CoBIT為每一個過程提供了關鍵目標指示(KGIs)、關鍵績效指標(KPIs)、關鍵成功要素(CSFs),與ITIL過程相結合可以建立ITIL過程管理的基準。
CoBIT VS ISO/IEC17799
ISO/IEC17799強調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有效性、經濟性、全面性、普遍性和開放性,目的是為希望達到一定管理效果的組織提供一種高質量、高實用性的參照。其最大特點就是廣泛但不深入,而且僅作參考之用。
與ISO/IEC17799不同,CoBIT完全基于IT,其IT準則反映了企業的戰略目標,IT資源包括人、系統、數據等相關資源,IT管理則是在IT準則指導下對IT資源進行規劃處理。
CoBIT VS PRINCE2
PRINCE2為包括IT項目在內的項目管理提供了通用的管理方法,內置了在項目管理實踐中已證明成功的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為所有參與者提供通用語言,便于被廣泛理解和接受。
CoBIT從戰略、戰術、技術等層面給出了如何有效管理IT項目,詳細定義了13個具體控制目標:項目管理架構、用戶方參與項目啟動、項目團隊身份及其職責、項目定義、項目批準、項目階段批準、項目主要計劃、系統質量保證計劃、保證方法計劃、正式的項目風險管理、測試計劃、培訓計劃、實施后的評審計劃。除給出項目管理具體控制目標外,CoBIT還給出了與項目管理相關的關鍵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定義了最重要的面向項目管理的實施指南,以達到對IT項目過程內外部的控制。關鍵目標指標(Key Goal Indicators),定義了一些尺度,便于在項目關鍵點(或里程碑),告訴管理者某個IT項目管理過程是否實現了其業務需求;關鍵性能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定義的是IT項目管理過程在促使項目目標達成時履行的尺度。
從兩者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CoBIT重點在于對13個控制目標的管理上,PRINCE2在于對流程的管理上。
PRINCE2從流程的角度對項目管理中各個活動進行管理,比較便于項目管理的具體實施,而CoBIT從控制目標的角度闡述項目管理“應該怎樣,應該達到什么目標”,這樣便于企業控制和評審項目管理整體過程的執行情況。同時,CoBIT給出了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便于組織自評估或第三方評估企業項目管理的成熟度,從而不斷改進項目管理的執行過程。
當然PRINCE2和CoBIT的視野并不僅僅限于對具體項目的管理。它們不僅包括項目級的管理,而且涵蓋了在組織范圍對項目的管理,目的在于企業級的項目管理(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EPM)或者稱為項目治理(Project Governance)。從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規劃項目管理。
同時,對于每個過程和控制目標,PRINCE與CoBIT僅僅指明了“該做什么”,至于“如何做”,兩者都沒有提供具體實現技術和工具,你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使用任何對你有幫助的工具,如甘特圖、關鍵路徑、project軟件、風險控制軟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