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模型,又稱卡諾模型,是由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它是對用戶需求進行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主要基于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以下是對KANO模型的原理、方法和意義的詳細闡述:
一、原理
KANO模型認為,產品功能、服務的完成度與用戶滿意度的相關性并不完全一致。具體來說,可能產品功能非常出色完善但用戶并不買賬,也可能功能簡陋但是備受用戶吹捧。因此,KANO模型定義了一個由功能完成度和用戶滿意度組成的二維坐標軸,通過曲線、圓形區域來表達五種需求類型:
魅力型:提供了會讓用戶驚喜的功能,不提供時用戶滿意度也不會受到影響。
期望型:用戶非常渴望的功能,提供了用戶滿意度會上升,反之則下降。
必備型:提供了用戶滿意度不受影響,但是沒提供則滿意度大幅下降。
無差異型:無論提供還是不提供,用戶滿意度都不會有明顯變化。
反向型:提供了反而會讓用戶反感的功能。
二、方法
KANO模型分析方法并不直接用來測量顧客的滿意程度,而是主要用于識別顧客需求,幫助企業了解不同層次的顧客需求,確定使顧客滿意的關鍵要素。其基本步驟如下:
從顧客角度認識產品/服務需要:明確產品或服務的目標用戶群體,以及這些用戶對產品或服務的期望和需求。
設計問卷調查表:針對產品或服務的各個功能或特性,設計KANO模型調查問卷。問卷通常包括正向和負向兩個方面的問題,以了解用戶對功能或特性的期望和實際感受。
實施有效的問卷調查:將問卷發放給目標用戶群體,并收集他們的反饋意見。
將調查結果分類匯總,建立質量原型:根據用戶的反饋意見,將各個功能或特性歸類到KANO模型的五種需求類型中,并建立質量原型。
分析質量原型,識別具體測量指標的敏感性:對質量原型進行深入分析,識別出對用戶滿意度影響最大的功能或特性,以及這些功能或特性的敏感性程度。
在問卷分析過程中,還會用到Better-Worse系數,該系數通過計算用戶對功能或特性的正面和負面評價,來評估該功能或特性對用戶滿意度的影響程度。Better系數越接近1.表示該功能或特性對用戶滿意度提升的影響效果越大;Worse系數越接近-1.表示該功能或特性對用戶滿意度造成的負面影響越大。
三、意義
幫助企業了解用戶需求:通過KANO模型分析,企業可以深入了解目標用戶群體的需求和期望,從而為他們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產品或服務。
優化產品設計和功能:根據KANO模型的五種需求類型,企業可以對產品設計和功能進行優化。例如,對于魅力型需求,可以增加一些讓用戶驚喜的功能;對于期望型需求,要確保這些功能得到完善和實現;對于必備型需求,要將其作為產品的基礎功能進行保障;對于無差異型需求,可以考慮是否進行刪減或優化;對于反向型需求,則要堅決避免。
提高用戶滿意度和忠誠度:通過滿足用戶的期望和需求,企業可以提高用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這不僅有助于企業保持現有用戶群體,還可以吸引更多的新用戶加入。
指導產品決策:KANO模型分析結果為產品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企業可以根據分析結果來制定產品策略、規劃產品路線圖以及優化產品迭代計劃等。
綜上所述,KANO模型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幫助企業深入了解用戶需求、優化產品設計和功能、提高用戶滿意度和忠誠度以及指導產品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