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開發之第一次軟件危機
2018-04-04 14:55:33 | 來源:中培企業IT培訓網
1.第一次軟件危機
20世紀60年代以前,計算機剛剛投入實際使用,這個時期主要的軟件開發方式是使用機器語言或者匯編語言在特定的機器上進行軟件的設計與編寫。此時軟件規模較小,文檔資料通常也不存在,也不需要使用系統化的軟件開發方法,基本上是個人設計編碼、個人操作使用的私人化的軟件生產模式。這個時代的程序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依賴特定的機器,程序員必須根據所使用的計算機的硬件特性編寫特定的程序。
隨著60年代中期大容量、高速度計算機問世,使計算機的應用范圍迅速擴大。軟件系統的規模越來越大,復雜程度越來越高,程序設計的復雜度也隨之增長,軟件開發量急劇增長,軟件可靠性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原來的個人設計、個人開發的方式不再能滿足要求,迫切需要改變軟件的生產方式,提高軟件的生產率,第一次軟件危機開始爆發。
第一次軟件危機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軟件開發費用和進度失控
費用超支、進度拖延的情況屢屢發生。有時為了趕進度或者壓成本不得不采取一些權宜之計,這樣又往往嚴重損害了軟件產品的質量。
2)軟件的可靠性差
盡管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系統的正確性卻越來越難以保證,出錯率大大增加,由于軟件錯誤而造成的損失十分驚人。
3)生產出來的軟件難以維護。
很多程序缺乏相應的文檔資料,程序中的錯誤難以定位,難以改正,有時改正了已有的錯誤又引入新的錯誤。隨著軟件的社會擁有量越來越大,維護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1968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計算機科學家在聯邦德國召開國際會議,第一次討論軟件危機問題,并正式提出了“軟件工程”一詞,從此一門為研究和克服軟件危機的新興的工程學科一軟件工程學應運而生, “軟件危機”的概念也是在那次會議上由F.L.Bauer提出的。
標簽:
軟件危機
- 上一篇:軟件安全開發之軟件危機
- 下一篇:軟件開發之第二次軟件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