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低調的Oracle存儲又要挑戰誰?
今天頭一次參加Oracle存儲的媒體交流活動。聽到Oracle存儲布道,有點小感慨,先分享Oracle官方信息,再分享阿明感想。
“國產存儲廠商沒有亮點,基本踏著其他國際存儲廠商的節奏在走,無本質創新。”
這是Oracle中國系統事業部銷售顧問總監中國系統事業部首席技術官肖淑男的觀點,他認為Oracle要做的是和其他不一樣的存儲,有什么不一樣么?
Oracle存儲的特點,基于Oracle軟件集成而設計,整合于Oracle整個技術架構之中,基于應用需求進行優化偏向應用感知,最全面的針對NAS和SAN產品組合。
大家覺得這幾個點哪個廠商沒有呢?
高度集成,專注在軟件和應用,對于IOPS來說意義更在于前者,單純說某一部分性能沒有意義,必須轉換成上層的應用性能才是有價值的“應用集成存儲才是Oracle存儲的核心所在。”
FS1為全閃存架構設計的產品系列,同時支持混合存儲。基于閃存,也支持企業級的SAN,業界獨一無二的基于業務優先級的Qos PLUS自動分層,不同于其他友商基于數據、LUN優先級的方式,因為“熱數據不一定是關鍵業務,關鍵業務不一定都是熱數據。”應用存儲配置文件這才是關鍵。
在FS1中,可以快速自我學習,以更高粒度數據遷移、分層,粒度做到,另外基于Oracle on Oracle的工程化融合設計。在存儲管理上實行一鍵配置。HDD配置2.8PB的時候CPU利用才到10%。
Oracle數據壓縮方案實現10-50倍的壓縮,最大可以擴展到16節點。
ZS3是一個NAS產品,據說全球銷量排名第三,核心是ZFS存儲操作系統,由SUN發明的NFS推動了NAS發展。目前支持NAS/SAN/iSCSI/IB整合文件和數據塊。
基于數據優化的存儲特點之處:一是Oracle智能存儲協議OISP,可以自動化動態自動調優數據庫和存儲,DBA和存儲管理員之間因為該協議功能而變得簡單。
二是HCC混合型壓縮,解決了混合型壓縮、高級壓縮的問題。三是ADO自動數據優化,冷熱數據搬遷,顆粒度640k,使得HCC功能有所保障和優化。四是SMU面向數據庫DBA的存儲快照管理器,針對不同的數據庫定制不同的快照策略。
另外,動態存儲分層HSP可以實現自動、實時從DRAM向多級閃存、磁盤存儲進行數據遷移。
ZDLRA適合關鍵、大容量數據庫來運行,這就是Oracle的零數據丟失恢復一體機,傳說是單機架速度可達Data Domain最大型備份一體機的4倍,這個怎么算出來的?基于數據庫備份,后端核心技術是rm,只有Oracle知道rm備份最底層的原理,備份不用備份的空間,基于不同備份級的備份,就需要計算備份的空間,如果數據被刪除,Oracle只備份變化后的數據,達到零數據丟失,備份間隔很短,支持混合型壓縮。
“如果一個用戶基于Oracle數據庫,做數據備份,并且要求最高的恢復速度,那么ZDLRA的數據保護屬于業界最優的方案。”
StorageTek用于深度歸檔磁帶存儲,在業界屬于競爭力很強的地位,不知道IBM、昆騰對此怎么看?
首先我不認同他對國產存儲廠商的評價,國產存儲廠商雖然做得比較辛苦,但是在存儲應用領域、在云存儲領域還是有自己固有的優勢。并且在第三方分析機構的存儲市場統計來看,國產存儲正在逐漸成為國內市場的主流。當然這條路走得非常艱難,但畢竟已經走出來了,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走,畢竟在走,在進步,這點是值得肯定的。
時間就是差距,請繼續再給國產存儲廠商一些時間,應該會有驚喜的吧?
總體感覺來看,Oracle在存儲領域更自我一些,專注Oracle自己數據庫最優化的存儲,能否占據整個Oracle數據庫用戶的存儲呢?這個思路有很大的疑問,比如IBM服務器的用戶是否全部采用IBM存儲產品。那么實際情況來看,用戶對于存儲的采購之后,如何運維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說,Oracle認為自己可以做到在Oracle數據庫環境下最有利的存儲,但是對于用戶來說,真的必需這樣的存儲嗎?真的選擇Oracle存儲來做Oracle環境下的數據存儲、管理、保護就是最優最佳選擇了嗎?答案應該不止一個吧。
基于這點分析,Oracle存儲如果真的想沖出重圍,數據庫只是其中一個必須講的亮點,但更多的亮點應該在Oracle存儲進入一個客觀、平和、開放的狀態下才能讓我們看到,否則,我們繼續看到的,還是現在一樣的處境。
短評:英方云災備帶來的變數
基于主機的英方云字節級序列化數據復制技術,支持跨平臺,跨主機的數據復制和容災高可用。這就是英方在云災備領域比較有意思多表達。
其中,有個關鍵點,英方可以實現用戶數據在內存端就可以截獲快速識別的變化量。這表明采用了在文件系統級操作,針對字節級捕獲數據變化量。“一般傳統備份采取塊級的數據復制,和英方的字節級數據復制技術相比,好比數碼相機的200萬像素與2000萬像素的區別。”
加上數據庫一致性技術,保證數據庫百分之百可用。這點,對用戶非常重要。
還有一個產品線:英方一體機。它是一體化云災備,高可用設備解決方案。無縫接入互聯網平臺,目前分為三個產品系列:高可用云災備一體機、中小企業一體機、迷你云災備一體機。
針對云災備、云備份與恢復方面,英方可以實現精簡的異地容災,實時數據復制,可獨立可共享,任意歷史點恢復,部署簡單,易于應用。云遷移實現公有云、私有云相互的數據遷移。目前英方與阿里云、騰訊云與天翼云等合作,實現用戶數據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的相互流動、保護。英方云災備帶來的變數,FalconStor Software、愛數軟件、Barracuda、賽門之Veritas怎么看?
短評:用友與阿里云的“情投意合”
前段時間,大家應該記得阿里云與用友相互之間的戰略合作,據說在這之前已經談了很久啦,很不容易最終可以談到“情投意合”牽手在一起。
用友廣布全國的政府、企業用戶數量是阿里云非常看重的資源,用戶數據、用戶行為習慣、用戶對應用的理解;等等與IT相關的數據也是阿里云所想要得到的資源。但這些資源是用友若干年來,從財務軟件那個時候火熱的狀態開始、ERP、互聯網轉型等等情況到現在,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積累才可以達到。
這可是用友的活躍資源,不是死資源,阿里云作為一個公有云服務商,當然重視這個方面,但是合作是取長補短,相互支持,阿里云可以給用友拿得出手的就是云平臺。
本質上來說,這場情投意合的牽手,其實就是用友長期積累的行業資源與阿里云磨練出來的云平臺兩個資源多交換,至于其中合作的細節,如何產品化、如何方案化、如何針對客戶再優化等等那都是下一步的事情。大戰略成了,后面就是綱舉目張了。
短評:Commvault亞太地區調查結果提到:集中化數據管理的必要性
最近 Commvault 公布了IDC的一項最新調查和白皮書,調查結果印證了 Commvault 的觀點,即:如果沒有一個一體化的數據管理策略,亞太地區及全球各地的企業將很難實現重要數據資產的商業價值。
數據分散在不同的部門、本地站點、第三方數據中心和高度虛擬化的環境中。重要的數據管理流程通常未得到制定、管理或監測,從而引發企業高層的擔憂。
能夠實現所有數據的端到端管理、保護和訪問的解決方案備受亞太地區首席信息官的推崇,并且更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推廣。
實際上,對于數據孤島的探討已經有很多年了,為什么現在用戶還存在這樣的問題,關鍵在于用戶對于數據存儲與管理的理解因存儲市場的變化增速帶來的干擾。有時候,我們覺得技術革新是一種進步,但是,如果我們的技術革新過快,不能和用戶應用匹配起來,就容易讓用戶隔代或者出現數據在管理與保護上的斷代。因此,一體化的數據管理策略不僅是 Commvault 所重視的策略,也是業界乃至用戶所關心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