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物聯網持續發展,相關技術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物聯網的開發和應用中,除了考慮未來的發展外,還必須重點解決安全問題,以確保物聯網的安全性。那么物聯網安全常見的技術有哪些?物聯網的出現和應用主要是為了實現現實生活中獨立使用的普通物理對象與互聯網之間的連接,可以有效地收集與對象有關的信息并將其存儲在互聯網上,實現信息的有效通信和存儲。
物聯網安全常見的技術有哪些?
1.基于可信計算的安全啟動技術
可信計算是由TCG(Trusted Computing Group,可信計算組織)推動和開發的安全計算技術,在計算和通信領域中廣泛應用基于硬件安全模塊的可信計算平臺以提高整個系統和應用軟件的安全性與完整性。作為一門新興技術,其主要目標包括計算平臺的完整性、平臺的遠程證明、數據存儲的安全性、數字知識產權保護。
作為高級可持續威脅(APT),如果不是潛伏在系統的最深層,如果不是先于操作系統加載,如果不能在啟動過程中制衡保護軟件實現對自己“免殺”,那實在不好意思稱自己是“合格的APT”。對于這樣心高氣傲神通廣大的威脅代碼,唯一的辦法就是先于它掌控系統的運行權。可信計算技術就是這場“運行權戰爭”中的“定海神針”,采用層層度量的方式校驗每一個啟動步驟的完整性和正確性,通過信任鏈的可傳導性來保證計算平臺的完整性。
2.Rootkit防御技術
Rootkit是系統安全領域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無論采用哪種處理器架構,也無論在什么操作系統中,Rootkit都鬼影相隨。所謂Rootkit,就是系統中以隱藏自身、控制設備和獲取隱私信息為目的的惡意代碼。物聯網設備“中的招”十有八九就是以獲取信息和控制設備為特征的Rootkit惡意進程/代碼模塊,因此對于Rootkit的防御就顯得尤為重要。
3.抗DDOS攻擊技術
DDOS攻擊也是網絡安全領域亙古不變的話題,無論物聯網還是視聯網,只要還支持TCPIP協議就面臨被DDOS攻擊的危險。DDOS是一種攻擊大類,核心思想是通過車輪戰使目標系統疲于應付而無法正常運行其他進程,它包括細分的多種攻擊手段。
4.物聯網設備指紋技術
設備指紋是近年來新興的物聯網設備接入準入技術。其核心原理是通過設備的操作系統、廠商ID、MAC地址、端口號、IP地址、協議報文種類等屬性生成一系列固定的且與每個設備相關的私有信息,以達到識別設備的唯一性。物聯網平臺通過設備指紋庫識別設備,對于非指紋庫內的設備可進行阻斷和報警。傳統識別設備唯一性的方法是通過ID,但這種方式存在相當大的可仿冒性和可替換性,且由于設備ID一般處于OSI協議棧的高層,仿冒的門檻也更低。而通過設備指紋標識設備的唯一性卻具有很低的可仿冒性和可替換性。
5.數據安全技術
物聯網數據安全包括數據本身的安全和協議安全兩重內涵。但無論是哪種內涵,其本質都是對數據和協議報文的加解密,當然也包括協議的證書認證機制。在安防領域,公安部早已制定了GB35114標準,并根據密級高低劃分了ABC三個等級,分別對協議報文進行認證加密、對視頻NAL進行認證以及對視頻內容本身加解密。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加持是對數據安全的最強注腳。
上述就是關于物聯網安全常見的技術有哪些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關于物聯網安全的信息,請繼續關注中培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