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至上目前已經成為各行各業遵循的一個共識,在互聯網行業當中同樣如此,了解用戶的需求,并按照用戶的需求開發設計出讓用戶滿意的產品,是互聯網企業不斷成長壯大的保證。
這也展現了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在需求分析的過程中,需求調研當中的用戶訪談是非常關鍵的步驟。中培課堂《需求分析最佳實踐》培訓專家郭老師作為需求分析領域的知名專家,對該領域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郭老師在這里就需求調研中的用戶訪談中的要點的和技巧進行了介紹。
郭老師指出,需求調研是在需求分析前的一個步驟,其重點不僅僅在于對現狀的理解,問題的保留,需求的收集和捕獲等。需求調研的重點就是理解現狀,發現問題和差異,為后續需求分析和需求挖掘打基礎。
對于用戶訪談,郭老師指出,它是一種直接有效,形式靈活,是最基本的需求捕獲工具。但是需求訪談占用的時間比較長,而且訪談的時候的捕獲面狹窄,容易造成信息的片面性。那么,需求分析人員(技術人員或產品經理)應該如何做好用戶訪談呢?郭老師就自己的工作經驗談了自己的看法。
訪談時候先要進行訪談對象分析,是高層,中層還是操作執行層面的人員。需求調研的一個重點就是要先提前理解不同層面的人對系統的期望是不一樣的。對于高層適合在確定目標和范圍階段進行,重點是拋出問題和發現機會,要點是成本/效益分析;對于中層關注的是管理和控制,中層訪談是幫助我們理清框架和脈絡,圍繞業務事件進行;對于執行層面重點則是操作的便利性和效率。因此對于各個層面的被訪談用戶需要準備不同的計劃。
高層:準備發現問題,認為的機會 - 輸出目標和主要業務范圍
中層:準備業務事件列表和預構思的管控點 - 流程圖,領域類圖,用例圖,管控點細化
執行:準備業務活動列表和各類細節問題 - 輸出完整的上下文事件流和原始需求文檔
用戶訪談時間最好在一個小時以內,在進行訪談前應該又針對性,首先要閱讀用戶提供的企業和業務相關的基礎資料,對業務有個全面的認識,同時在認識的基礎上整理訪談問題清單,問題清單的整理需要完全圍繞目標展開。如果涉及到需要準備的問題,可以先制作訪談問卷,問卷可以提前2-3天發送給被訪談者。
在實際訪談的時候務必要注意話題的切入點,話題需要從簡單到復雜層層深入而圍繞主線,最好是讓用戶跟著你的思維和主線走,而不是讓用戶侃侃而談脫離目標。開始切入的問題最好是僅僅需要是或否,一句話能回答的偏封閉式問題,在后續的深入的時候則轉入到開放式問題,比如用戶對某個業務存在問題的自己的看法等方面的內容。(訪談者務必要熟悉業務或者有類似的業務領域背景,已經有該業務領用通用詞匯表的積累,否則在訪談的時候很難定位到關鍵問題,而且很容易被用戶牽著走。
在訪談過程中從封閉到開放的逐步深入的正金字塔探索
在庫存管理方面有問題嗎?
這個問題表現在什么方面?
你認為怎樣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請概括一下,你認為如何才能夠使庫存管理更加有有效?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要避免一些干擾訪談的不良暗示。如果在訪談過程中你的眼神不聚焦,經常看表可能給客戶的感覺就是你的時間比客戶的還寶貴。如果在訪談過程中經常打斷客戶,給客戶的感覺可能就是不知道你需要了解什么,或者覺得客戶講的你都不關心。
而對于客戶我們也可以看到,如果客戶經常看表可能客戶已經很想結束訪談而心不在焉了,這個時候再強制繼續訪談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客戶語速一下加快,而且描述過程邏輯性很強,可能說明用戶對這塊業務很熟悉,也可能是用戶對業務樂觀和理想化;如果客戶語速變慢,中間有很多停頓,說明用戶對當前的業務不熟悉,也可能是業務經常會變化需要提醒你注意;如果用戶突然改變了臉色或語氣,要注意可能涉及到了很敏感的問題,或者你對用戶傳遞的信息有明顯誤解。
在心理學中很多體態語言都有相關的暗示,因此用戶訪談過程中需要注意用戶的體態語言:
回答問題的時候眼珠向左上方轉動 - 很可能在回憶,信息相對真實
回答問題的時候眼珠向右上方轉動 - 很可能在創造,真實性待確認
坐姿很隨意,比如翹二郎腿 - 對訪談的內容本身不重視
回答比較強勢,甚至有攻擊性 - 對信息系統的建設有反對意見或敵意
身體或腿部晃動十分厲害 - 情緒較不安
對于訪談的時候座位也有技巧,最好是訪談者和被訪談者座在桌子拐角的兩邊。如果座在對面則容易引起對抗性質,如果座在旁邊則一般類似于助手。
一個完美的訪談過程一定是圍繞目標和主線展開的一系列層層展開的問題系列。各個問題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圍繞主線的一系列展開,同時在訪談過程中訪談者能夠很好的將各個問題承上啟下逐個展開。如果我們的訪談是如下的將是很沒有效果的,比如今天問你10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第二個問題是...,這種機械式的訪談和回答很容易造成用戶的反感。
在需求分析和挖掘中我們常談到一個重點就是不要把用戶的解決方案當做用戶的問題,一定要關注問題背后的問題。問題是用戶業務期望和現狀的差距,明確問題定義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以及需求最原始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