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產業的蓬勃發展,大數據技術及應用逐漸滲透、融入社會各個領域,并且推動著諸多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而“數據安全”也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熱門議題。
在2016數博會期間,由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和貴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大數據安全高層論壇”在貴陽舉行。論壇上,石油、電力、交通、銀行等行業翹楚結合各自行業運用大數據模式的實踐,圍繞“數據創新驅動發展、數據治理保障安全”的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石油大數據
提升防攻擊、防病毒、防癱瘓、防竊秘能力
作為國有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主要在國內外從事石油、天燃氣勘探、開發等業務。論壇上,中國石油信息管理部總經理劉希儉表示,目前,中國石油已經探索形成了集中統一的信息化方法論,正在大力推動信息化由分散向集中、從集中向基層、從基層應用邁向共享的階段。
“信息化水平與信息安全的防護能力呈極強的正相關。”劉希儉介紹,為促進大數據應用與行業相融,目前中國石油在國內率先建成了五大集成平臺,實現信息化從集中建設向集成應用的新跨越,并逐漸建成信息安全體系,實現信息安全與信息系統的集成,實施了信息安全整體解決方案,統一互聯網出口、身份認證和終端計算機管理等,構建了一個基于大數據信息技術安全分析平臺,貫通各信息系統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安全防護體系。
劉希儉表示,“十三五”期間集團將圍繞提高防攻擊、防病毒、防癱瘓、防竊秘能力,完成網絡安全域和安全運行中心建設,具體從網絡安全、存儲安全、虛擬化安全、虛擬化管理安全、交付層安全、數據安全、安全服務、運維安全八個方面進行云安全架構設計,初步建立云計算安全防護機制,增強云計算平臺安全風險的發現能力。
電力大數據
加強數據分級,對不同數據采用不同防護方式
能源大數據的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國家電網信通部主任王繼業介紹,互聯網時代的電力大數據具有數量大、類型多、價值高、基礎好等特點。比如,現在電力運行曲線按兩毫秒來進行采集,按秒鐘進行存儲,4.4億只智能電表每15分鐘產生一次數據,每個電表每天采集96個點,因此這批數據的實時性非常強;而從數據數量上看,中國電網有25000家發電企業,有超過5萬套系統,每天產生的數據量超50TD。
因為電力行業數據存在的諸多特點,無疑也面臨著更高的風險。“在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處理、數據發布等環節都分別存在著相應的安全風險。”王繼業表示,他們為此制定了初步發布策略,以分級分類為基礎,遵循可管可控、精準防護、智能防御的安全策略,以大數據平臺安全為支撐,強化大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確保大數據的采集、傳輸、存儲、處理、使用全環節安全;另外,將數據分為公開數據、用戶隱私數據、內部重要數據、商務數據,對于不同數據采用不同的防護方法,并對重點數據做到精準防控。
談及今后的發展方向,王繼業表示,希望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能源互聯網的局域網、廣域網,實現多方協作、安全高效的能源大數據運行新機制,以及高效智能、系統優化的能源發展新生態。
交通大數據
綜合交通運輸方面的大數據正在橫向快速流轉
“從目前情況來看,交通數字化的程度達到了較好的狀態。”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安全中心主任李璐瑤舉例,軌道交通和民航領域大數據的運行狀態、動態監控較好,公路方面主要為高速公路、特大橋梁、特長隧道以及重要時段的動態監管對數據采集優良,長江等重要航道領域、重點航道也已形成了數字化監控和網絡應用。
除了交通基礎設施外,李璐瑤還提到,綜合交通運輸方面已經明顯體現出了大數據的橫向高效流轉態勢,行業業務已經朝著數字化、網絡化方向發展。比如,從去年開始實現了全國高速公路ETC不停車收費的全國聯網;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不少城市也實現了城市公交一卡通應用;在智慧交通方面,也正在重點探索物流、約車服務等方面的新業態。
提及交通運輸大數據的風險問題,李璐瑤認為,應建立數據授權共享管理合作機制和責任機制;規范企業參與行為,對企業參與關鍵基礎設施活動進行控制;限制敏感數據的共享與信息披露,加強敏感信息控制。
隨著今后“大數據+交通”的逐步深化,李璐瑤表示,希望建立交通運輸行業的可檢測、可預警、可處置信息安全監控平臺,覆蓋行業的重要網絡和信息系統領域,加強對于對于信息安全風險感知、分析研判、預警發布、應急處置和管理監控的體系化建構,促進在大數據時代交通運輸行業的安全防控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銀行大數據
構建安全威脅情報處置平臺
目前,銀行業也已初步具備了運用大數據的各項基礎。中國民生銀行信息科技部資深安全經理李吉慧在論壇上表示,從信息安全方面而言,民生銀行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監控體系,目前該體系已覆蓋了總行、分行、支行的每個終端、每個數據以及每個訪問行為。“這套信息數據全部采集后,將進行各種關聯事件分析;同時,根據信息數據的各種活動建立行為跡象,以防范不法的攻擊行為。”
李吉慧認為,目前,很多外部數據和情報都可以成為銀行進行信息安全決策的重要判斷依據。比如,在客戶信息泄露方面,通過對全球攻擊視角的采集和分析,將這些數據和企業安全數據整合后,就可以發現到底哪些地方進行定點化攻擊,什么樣的客戶會收到這樣的短信,短信具體包含什么內容,銀行需要采取哪些反制手段。“利用大數據分析構建起安全威脅情報處置平臺,這樣就僅僅是知道偽基站發布了這樣的信息,還是要把各種威脅因素處理掉。”
李吉慧介紹,隨著民生銀行將各類大數據技術與分析模型應用到安全領域,基于大數據應用還可以給黑客虛擬畫像。“以前我們的防攻擊方式多是基于IP,把攻擊阻斷即可;現在不僅可以確定IP什么時候過來,還能通過大數據系統看到它從哪個區域過來,與其他攻擊行為有什么不同,攻擊特征是什么…… ”
民航大數據
可預測機票最優價格,提升旅客出行體驗
截至目前,中國航信下屬以及分支機構已達60多家,服務客戶覆蓋30家國內航空公司、300家地區及海外航空公司、國內200多家機場、國內近7000家機票代理人,2015年全年的旅客量更是達到了4.4億人次……目前,這套數據網絡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旅游分銷系統之一。
“我們正在探索移動互聯模式下,云化大數據平臺、數據分析的解決方案,并規劃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打破數據壁壘,將企業數據進行集中處理;第二階段是挖掘數據價值,將數據價值轉化為能力提升;第三階段是驅動行業生態創新。”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劉翔介紹,原來航空公司將主要精力放在機票銷售上,現在通過大數據挖掘,航空公司擁有了更強的數據整合能力和產業洞察力,并開始轉型向綜合航空旅游產品供應商的角色轉變。
“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現在越來越多旅客有個性化、品質化的出行訴求。”針對旅客對機票價格密切關注的情況,劉翔提到,民航正推廣一款以大數據為基礎的購票體驗應用,可為旅客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機票的最優價格,以提升旅客的出行體驗,也希望基于旅客數據的跨界整合,開拓出更多的創新商業模式。
“民航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不僅體現在運輸效能上,還應體現在產業聚集方面。所以,希望能構建一套民航業的大數據基礎設施,將航空公司、機場、旅客、空管局等原本獨立的業務主體實現有機整合,進而衍生出更多人性化、智能化、品質化的旅行產品和出行體驗,以提高旅客對整個民航業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