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用戶體驗設計師5個基本準則
(一)掌握更加直接高效的溝通方式
線框原型只是設計師手中用于進行溝通的工具之一;更重要的是在與需求方或開發人員實際交流的過程中,向對方描述解決方案及相關依據的溝通能力。
相比于通過軟件工具制作的線框原型,紙、筆、白板在很多時候都是更加有效的工具。特別是在產品前期以及迭代的過程中,這些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理清思路落實想法,多部門間的溝通合作也會變的更加直接高效。
作為設計師,我們應當了解,與用戶、產品團隊、技術開發等各方面的溝通合作過程是幫助我們積累設計實踐經驗的重要途徑。
(二)調研與驗證
你有拜訪過客戶嗎?有組織過焦點小組(focus group)嗎?有進行過脈絡訪查(contextual inquiry)嗎?或是說你只是在為自己而設計?
很多設計師,包括我們自己,也許都在做著那些我們自己不會有機會或是沒有必要去使用的產品。我本人目前正在為很多客戶公司設計應聘者跟蹤管理系統,這是我自己在實際生活和工作當中根本不會用到的東西。這就意味著我必須花上大量的時間與該產品的目標用戶進行溝通交流。
如果自己不是這個產品的目標用戶,那么作為設計師,我們有什么理由閉門造車呢?
總會有時間做用戶調研的,因為制作原型一類的工作本應只占據全部設計流程的一小部分。哪怕只是畫草圖,也可以放在與一小部分目標用戶討論過實際需求之后再做;沒有任何直觀可見的原型,這不是問題,你完全可以通過觀察用戶使用競爭對手產品的情況來獲取你想要得到的信息。
只有了解了用戶在真實的使用場景及用例當中的需求目標,我們才可以開始產品設計的工作。
(三)更早、更多的展示設計方案
你有將每個階段的原型方案都打印出來貼在墻上和大家一起討論嗎?有使用紙面原型或高保真原型進行過可用性測試嗎?
驗證你的假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我想”是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兩個字,人們付錢給我們不是要我們去為自己做設計。
可用性測試不是高精尖的火箭科學,即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你也可以向同事或家人朋友展示產品原型,觀察他們的試用情況,記錄他們的感受。多數人喜歡做這樣的事情,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意見得到了重視。
(四)控制好流程
你是怎樣著手進行實際的設計工作的?是否有明確的步驟和階段性的目標?是否了解在這個過程中應該以怎樣的方式與哪些相關部門協作配合?你是否會用到類似Basecamp或Asana這樣的項目管理軟件來追蹤工作進程?
用戶體驗設計師應該對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流程心知肚明,并了解在其中的每個階段里應該以怎樣的方式與上下游部門進行合作,包括產品經理、前后端開發人員甚至是客服部門在內,我們可以從他們那里得到怎樣的支援。
產品設計開發流程當中一些最典型環節包括:用戶調研、角色設計、需求分析、草圖、原型、可用性測試、開發并上線。特別是最后三個步驟,通常需要在產品迭代的過程中反復執行。
對這樣的流程進行充分的規劃與控制,在每個環節里與相關人員密切協作--這應該成為用戶體驗設計師的習慣和本能。
即使最好的作家也不會坐下來就開始寫作。他們首先會將故事的框架構思出來;對于我們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五)持續改進
你是否覺得產品一旦發布上線就萬事大吉了?是否有愿望和機會對產品進行持續的改進?
曾經有一名設計師問我:“你覺得產品在什么時候才算是真正完成了”?
我個人認為答案應該是“產品永遠不會真正的完成”。
日語中“Kaizen”一詞的意思是“持續不斷的改進”。這里所說的改進,同時也包括著對于“不斷改進產品”這一迭代流程以及相關方式方法的改進。這不僅可以推動現有產品更快更好的進行優化,而且可以使將來的產品設計研發工作從中收益。
對自己做過的項目及其背后的工作流程進行回顧,看看哪些方面做的很棒或有所欠缺,考慮有哪些是可以在接下來的項目當中進行改進或驗證的。試著在每一個迭代周期的每一個環節當中都嘗試一些新的東西,去實施并驗證,然后進行回顧和總結,在下一個周期中做出調整,繼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