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產品經理需要分析和管理各種需求。這些需求來源有很多,例如同事,用戶,業務部門,老板,甚至是產品創意等等。當然這些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需求分析,但是對于理論的什么是需求分析,以及需求分析分為哪些方面,還是有很多人不清楚,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需求分析的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求的人。
什么是需求分析?
個人對需求分析就是:確認終點尋找路徑的過程。
從這一定義來說需求分為2類:
●第一類是終點比較明確,無太多爭議性,此時的需求分析主要集中在尋找路徑。
●第二類是終點不是非常明確、甚至是極為不明確,此時需要先確認終點再去尋找路徑。
第一類需求主要包括一些公司職能部門管理后臺一些效率性工具、營銷工具等
如:財務管理、訂單管理、路由配置等,這類需求考驗的是產品經理的基本功,包括業務流程梳理、功能邏輯梳理、功能列表及細節,提供最終解決方案、優先級協調、方案拆解及迭代計劃等。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終點比較明確是相對的,有些新人產品經理比較容易犯的錯誤是,業務部門提啥后臺需求我就接啥。
這樣很容易導致后續改改改,因為業務人員提的往往不是一個需求,而是一個解決了他們所認為的需求點的一個方案,產品經理一定要能識別需求和方案之間的差別,透過方案看到需求本身是什么。
舉個簡單例子:運營人員提了個需求說,我想在推送配置界面里加一個EXCEL導入推送人員名單功能。
這個需求看上去很合理,這樣運營就可以快速的導入推送人員名單了,但是仔細想想這是一個需求嗎?或者說這個需求本質是加一個EXCEL導入功能是產品的最終形態嗎?這個問題在這里不做回答,后面會舉一個相類似的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實例。
第二類需求主要是一些用戶端需求
比如推出一個新的功能、一個新的玩法、對以前功能做優化。但是對于這個玩法究竟效果如何,大家都不能很確定。此類需求相對于第一類需求除了考驗產品的基本功以外還需要產品經理有規劃MVP(最小可行化產品)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等。
需求分析分為哪些方面?
需求分析的工作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問題識別、分析與綜合、制訂規格說明、評審。
問題識別:就是從系統角度來理解軟件,確定對所開發系統的綜合要求,并提出這些需求的實現條件,以及需求應該達到的標準。這些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做什么)、性能需求(要達到什么指標)、環境需求(如機型、操作系統等)、可靠性需求(不發生故障的概率)、安全保密需求、用戶界面需求、資源使用需求(軟件運行是所需的內存、CPU等)、軟件成本消耗與開發進度需求、預先估計以后系統可能達到的目標。
分析與綜合: 逐步細化所有的軟件功能,找出系統各元素間的聯系,接口特性和設計上的限制,分析他們是否滿足需求,剔除不合理部分,增加需要部分。最后綜合成系統的解決方案,給出要開發的系統的詳細邏輯模型(做什么的模型)。
制訂規格說明書: 即編制文檔,描述需求的文檔稱為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書。請注意,需求分析階段的成果是需求規格說明書,向下一階段提交。
評審: 對功能的正確性,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其它需求給予評價。評審通過才可進行下一階段的工作,否則重新進行需求分析。
上述就是關于什么是需求分析,以及需求分析分為哪些方面的全部內容介紹,想了解更多關于需求分析的信息,請繼續關注中培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