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中,實際上人們默認為它是“中心化”云計算。意思就是集中化,統一歸屬的遠程集群計算。對我們來講,一種去中心化云計算正在快速興起,它已然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我們國家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中,云計算和區塊鏈技術毫無疑問的成為了重要的技術載體,去中心化云計算正在推動數字經濟更好更快速地實現。所以它需要總體運行的安全,更需要個體數據的安全,那么去中心化是不是云計算的下一個未來呢?讓我們具體來看一看。
云計算發展如火如荼,但這個“云計算”卻實際上被默認為“中心化”云計算,即集中化、統一歸屬的遠程集群計算。然而,一種“去中心化”云計算正在快速興起,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2025年我國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要從7.8%提升至10%,這其中,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毫無疑問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技術載體,在推動政企數字化變革、激發數字化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有關鍵的作用。區塊鏈底層技術+云計算模式形成的“去中心化云計算”在產業政策導向下,大量玩家紛紛入局,以期在這個新領域占據先機、成為另一種形式的云計算巨頭。這包括想要成為“永不宕機的阿里云”的AELF區塊鏈項目,號稱要對標谷歌云、微軟云的DADI區塊鏈項目,以及自稱“全球首家泛載霧計算平臺”的博納云(BonusCloud)、定位自己為“全球首個去中心化的云計算市場”的Akash(主要為DeFi提供去中心化云服務,即DeCloud)等。而其中,有不少項目或企業已經進入實質性的應用階段,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例如宣稱要做“去中心化云計算一站式服務領軍者”的安邁云,其產品和解決方案在很多企業中得到落地應用。以去中心化技術重構信任與安全,重塑傳統集中式云計算的業務模型和資源分配結構,去中心化云計算正在推動數字經濟更好、更快速地實現。
數字經濟被提到新的高度,倒逼去中心化云計算快速發展?一邊是數字經濟被列入未來宏觀發展規劃,另外一邊,在數字經濟推進過程中,很多挑戰也逐漸顯露出來,尤其是作為存儲與計算發展主要力量的云計算,在應用到政企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出現很多亟待優化和解決的問題。在十四五規劃的單列篇章五中,就對云計算發展有專門的論述,包括加快云操作系統迭代升級,推動超大規模分布式存儲、彈性計算、數據虛擬隔離等技術創新,提高云安全水平等。從這個意義上看,去中心化云計算的發展,首先通過幫助政企更好地實現數字化轉型,契合了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特征,從而實現了快速發展,這某種程度上是需求倒逼的結果。
1、成本:既要關注當下業務需求,更需要關注擴展需要
政企數字化越是往深處走,中心化云計算在成本方面的挑戰就是凸顯:如果說云計算相對于本地部署在成本上有巨大優勢,那么當政企數字化走向深入后,復雜計算、大規模計算、海量數據存儲等將同樣給企業帶來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較為典型的,如工業互聯網建設,企業不得不為此在云計算上投入巨大的存儲和計算成本。
而去中心化云計算由于采用的是分布式、不需要大批量基礎設施建設的存儲和計算節點,在成本上有巨大的優勢,那些存儲和計算規模龐大、任務繁重的企業,采用去中心化云計算將直接節約成本。
更進一步來看,由于去中心化的技術特性(個體節點、充分細分),當企業想要將存儲和計算規模擴大(這是常態)時,在邊際成本上也將變得更低。
如此,在門檻更低的情況下,政企組織接入云計算變得更容易,數字經濟的規劃落地也就掃除了參與度的障礙。
2、安全:既需要總體運行的安全,更需要個體數據的安全
云計算,或者說中心化云計算似乎生來就帶有安全方面的挑戰。
一方面,由于存儲、計算的集中化,大量政企組織依賴一個平臺,當中心化的平臺出現運行問題,就會殃及幾乎所有被服務方中心化云計算的規模做得越大,這種運行方面安全問題的隱憂就越大。那些大型云計算平臺的宕機事件每每都能成為業界“大新聞”,100%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壓在了第三方服務器上的企業很難承受這樣的宕機事故,但事故又層出不窮,受限于中心化的機制難以在根本上避免。
這時候,去中心化云計算的優勢顯露出現,分散的節點使得去中心化云計算理論上可以做到永不宕機,這是一種機制上的先天優勢。
另一方面,在數據的歸屬上,客戶與中心化云計算平臺之間存在微妙的關系,上傳的文件、處理業務的數據沉淀如何保證隱私性和安全性是政企客戶常??紤]的問題,很多時候數據安全的保障甚至只能靠中心化平臺的“自覺”,這顯然不符合數字經濟時代的需要。
3、體驗:既需要靈活多樣的彈性服務,更需要定制化的專業服務
盡管傳統中心化云計算一直在進行彈性存儲和計算方面的技術更新,但這種彈性往往只是盡可能擬合現實需要,企業實際應用時,在需要變動十分復雜時,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配置資源不足或浪費的情況。
這是由于傳統中心化云計算一般都是先有訂單再有服務,資源的配置需要系統的劃分,彈性調整需要極為復雜的技術來實現,往往無法做到真正的“要多少、給多少、收多少費用”。
而去中心化云計算由于節點被最大程度分散,在低顆粒度的情況下,彈性服務的提供上更有潛力。
此外,數字化轉型走向深入后,很多政企組織對定制化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顯著,契合自身需要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變得更重要,但在中心化情況下,這可能是屬于大客戶才能享有的待遇。
在去中心化云計算這里,情況或能夠得到改善,例如,安邁云構建的去中心化云計算產品體系中,類似IPFS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這種服務,能夠很好地利用去中心化的高可用性、資源獨享、部署靈活等特征,為客戶定制優化的分布式存儲的解決方案。
總得看來,在宏觀政策導向下,“傳統”中心化云計算與“政策期望”之間的差距,正在被去中心化云計算所彌合。
區塊鏈價值落地,給去中心化云計算帶來新的價值想象空間?
不可忽視的是,去中心化云計算本質可以算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重要應用,從區塊鏈的角度看,它則是中國乃至全球區塊鏈產業蓬勃發展的代表,成為業界所期待的有效落地項目之一。
而正是從這個角度,而不是單純從云計算角度看,去中心化云計算又可以為數字經濟帶來新的價值想象空間。
1、數字資產流轉新藍海,需要新的基礎設施
數據隱私的保護其實背后暗含另一層意義,即數據資產的歸屬與處置問題。隱私得到很好的保護,會使得用戶將數據的價值控制在自己手中,從而催生商業模式創新。
在區塊鏈技術的加持下,去中心化云計算中的數據,有機會完成中心化云計算難以完成的數據資產確權等工作,用戶在鏈上可以便捷、安全地向第三方有償分享數據信息,從而讓自己的數據池變成某種數字資產,換取收益。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大力倡導的數字經濟,在數據底層原料層面將變得更加有活力。
2、多樣性計算各有所長,計算與硬件匹配才能大大提升效率
云計算的底層架構,在傳統的X86之外,近年來ARM等架構的計算芯片崛起,且廠商眾多。在分布式云計算中,由于參與成為節點的硬件各異,使得用戶總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在鏈上找到對應的、能夠最大程度發揮芯片架構優勢加速運行效率的計算硬件,使得計算找到最好的硬件匹配。
換言之,用戶不但可以快速進行橫向的計算能力擴展,也更容易找到效果更好、成本控制更優的多樣化計算硬件。
而對比來看,很多中心化云計算平臺還在為了多樣性計算的兼容而投入大量資源。
3、特殊數字場景凸顯“既要……又要……”難題,亟待解決
隨著數字經濟走向全領域、全場景,很多過去被認為是云計算“禁區”的特殊數字場景,也不得不順應時代需求進行變革升級,金融場景最為典型。
出于監管的需要,過去在金融領域,數據必須放在本地,很難進行遠程外部機房的連接訪問工作,這影響了計算效率的發揮,讓銀行等核心金融機構在數字化這件事上似乎總是慢半步。
現在,去中心化云計算借助安全、保密難以被攻破的區塊鏈技術,能最大程度保證金融數據安全,同時擴展更多存儲與計算服務。
類似的場景還有更多,這些最難的堡壘打下來后,數字經濟才能真正實現落地。
搭上趨勢快車,但去中心化云計算“顛覆”卻不“替代”?
毫無疑問,與傳統的云計算相比,去中心化云計算是一種模式上的顛覆,是區塊鏈技術的重要落地應用,最大程度契合了宏觀政策對云計算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期盼。
但是,必須看到的是,同樣在政策導向下,去中心化云計算卻并不對傳統中心化云計算形成替代,只是在補足后者無法很好地滿足的領域,共同服務于數字經濟時代。所以,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云計算的并存將成為一種常態,有業內人士認為,二者將憑借各自優勢分享市場(例如,中心化云計算在社交、電商這類實時、復雜、高頻應用中有天然優勢),各占50%的份額。甚至,去中心化云計算中的IPFS作為一個面向全球的、點對點的分布式版本文件系統,其有不少節點使用的是微軟、谷歌、阿里云等公司的云服務器(這并不違背去中心化原則,中心化的平臺所提供的存儲和計算服務只作為一個節點存在),這種特殊的關系證明了二者的共存將是未來的常態。
以上我們介紹了關于云計算的相關內容,可以說未來云計算并不是攪局者,他有可能創造“另一個未來”,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您及時關注中培偉業。